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武夷山摇青机

武夷山摇青机是乌龙茶(尤其是武夷岩茶)加工中“做青”环节的核心设备,用于模拟传统手工“摇青”与“晾青”交替的工艺,促进茶叶内含物质转化,形成岩茶特有的“岩骨花香”。以下是武夷山摇青机的主要类型与技术特点:

武夷岩茶摇青机

武夷岩茶摇青机

一、主要类型及工作原理
1. 360度球形摇青机
结构创新:采用内外双轴驱动球形罐体360°旋转,避免传统滚筒式摇青的挤压问题,使青叶受力均匀,减少“死青”现象。
温控优化:罐内加装导流板,使气流分布均匀,温度偏差仅±2K,确保走水(水分蒸发)顺畅。
产能与品质:单次装叶量超100斤,效率显著高于手工操作;代谢组学分析显示,其制作的茶中24种挥发性物质(如芳樟醇、香叶醇)及儿茶素含量更高,香气与滋味评分优于手工及传统机械。
专利支持:已获实用新型专利(CN 210184396 U),成为推动岩茶“新质生产力”的代表设备。

2. 电脑智能做青系统
集中控制:一台电脑可联动数十台做青机,实现萎凋、摇青、凉青全流程自动化,支持温湿度检测、排气调节及数据存储。
工艺精细化:支持最短6秒的“吹摇停”环节切换,允许中途修改参数,适应不同品种茶叶需求。
模糊控制技术:基于温湿度、减重率等参数,通过三输入单输出模型动态调整摇青/晾青时间,提升品质稳定性。

3. 真空加热萎凋摇青一体机
真空萎凋加速:球形双层真空罐设计,结合导热油循环加热,大幅缩短萎凋时间,避免发酵不良。
减少损伤:球罐翻滚较滚筒碰撞更温和,保护茶叶完整性;透明观察窗便于实时监控。

4. 往复式摇青机
运动创新:滚筒内壁设螺旋倾斜凸条,驱动茶叶上下、前后翻动;结合正反转交替(如3分钟正转→3分钟停止→3分钟反转),提升均匀度。
炭火风味保留:采用炭火炉加热,通过风门开度调节温度(30~35℃),兼顾传统风味与自动化。

二、技术演进与优势对比
武夷山摇青机的发展核心是解决 人工依赖高、品质不稳定、劳动强度大 三大痛点:
手工摇青局限:耗时耗力(需5~7次摇青与静置),受人工经验影响大,产能低下。
综合做青机初代改进:传统滚筒机虽提升效率,但易导致摇青不匀、温度失控。
智能化突破:现代设备通过传感器网络(温湿度、水分、视频)与PLC(可编程逻辑控制器)系统,实现“经验参数化”,减少人工干预70%~84%,年节约成本超5万元/套。

表:主要摇青机类型性能对比
| 类型 | 核心技术 | 产能 | 品质提升 | 适用场景 |
||||||
| 360度球形摇青机 | 双轴旋转、均匀温控 | 单次100斤+ | 香气物质↑30%,综合评分最高 | 规模化高品质生产 |
| 电脑智能系统 | 多机联动、模糊控制 | 可扩展至16台 | 生化成分稳定,变异系数↓ | 大型茶厂自动化线 |
| 真空一体机 | 真空萎凋、球罐减损 | 中型批量 | 走水效率↑,发酵控制精准 | 雨季快速加工 |
| 往复式摇青机 | 凸条导向、正反转交替 | 200KG/筒 | 摇青均匀度↑,保留炭火风味 | 传统工艺改良需求 |

三、产业影响与应用前景
提质增效:自动化系统使做青参数(如摇青力度、萎凋时长)精确可控,毛茶生化成分(茶多酚、氨基酸)稳定性显著提高,批次差异缩小。
成本优化:以“1拖16”智能系统为例,人力成本降低75%,劳动强度下降70%,缓解茶区“用工荒”。
技术推广:福建农林大学、夷发茶科所等机构持续推动产学研结合,设备已覆盖武夷山核心产区,并辐射安溪等乌龙茶区。

四、总结
武夷山摇青机历经 滚筒机械→电脑程控→智能物联 的迭代,从解决基础效率问题转向品质精细化控制。360度球形机与真空一体机代表结构创新的突破,而智能做青系统则通过数据驱动工艺优化,成为岩茶标准化生产的基石。未来发展方向将聚焦于 AI工艺模型、能耗降低 及 微型化(如实验室级摇青机用于工艺研究)。

赞(0) 打赏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武夷山特产 » 武夷山摇青机

武夷山特产 更天然 更实惠

联系我们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