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

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是中国茶类中最复杂、最精细的工艺之一,其核心在于“看青做青,看天做青”,强调根据鲜叶状态和天气情况灵活调整工艺。整个流程环环相扣,对制茶师傅的经验和技艺要求极高,最终成就了岩茶独特的“岩骨花香”韵味。

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

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

以下是武夷岩茶(以传统中、足火乌龙茶为代表)的详细制作工艺与流程:

一、 采摘

1. 时间: 一般在谷雨至立夏前后(4月底至5月中旬),以晴天上午9点至下午3点为佳,此时露水已干,内含物质丰富。
2. 标准:
开面采: 新梢顶芽停止生长(形成驻芽),顶叶开展形成“小开面”(第1叶与第2叶面积比≤1/3)、“中开面”(≈1/2)或“大开面”(≈2/3)时采摘。这是形成岩茶醇厚滋味的关键。
三至四叶: 通常采摘“三叶半”或“四叶”,即新梢连梗带叶采下,形成标准的“驻芽二、三叶”或“驻芽三、四叶”。
品种要求: 必须是适合制作岩茶的优良品种,如肉桂、水仙、大红袍、名丛(铁罗汉、白鸡冠、水金龟、半天妖等)以及各色小品种茶(奇兰、金观音、黄观音等)。
3. 方法: 手工采摘,要求轻采轻放,保持鲜叶的完整性和新鲜度,避免挤压损伤。使用透气性好的茶篮盛装,及时运送至茶厂。

二、 萎凋(倒青/晒青)

1. 目的: 蒸发部分水分,使叶片变软,增强韧性;促进内含物质初步转化(主要是水解和氧化),为做青创造条件;散去青草气。
2. 方式:
日光萎凋: 最佳方式。将鲜叶均匀薄摊在水筛或晒青布上,置于阳光下或通风良好的晒青场进行。需根据阳光强度、风向、温湿度灵活翻动,使萎凋均匀。时间通常较短(约15-30分钟)。
加温萎凋: 遇阴雨天,在萎凋槽或专用萎凋室内进行,利用热风(温度控制在30-35℃左右)使水分蒸发。
3. 程度判断: 叶片失去光泽,叶质变软,叶缘稍卷;顶二叶下垂,梗折不断;青草气减退,略显清香。失水率约10%-15%。

三、 做青(摇青、晾青)

这是武夷岩茶品质形成的核心工序,也是技术难度最高、最关键的环节。 通过摇青(机械力破坏叶缘细胞)和晾青(静置发酵)的多次交替,促进内含物质的酶促氧化(发酵),形成岩茶特有的色、香、味。

1. 摇青:
将萎凋叶放入摇青机(竹制圆筒或电动摇青机)中,使其翻滚、碰撞、摩擦。
主要破坏叶缘细胞组织,使茶汁渗出与空气接触,加速氧化。同时,梗中的水分和可溶性物质向叶肉细胞输送。
2. 晾青(静置):
摇青后将茶叶摊放于水筛或青架上,置于温湿度适宜的做青间内静置。
静置过程中,水分重新分布(走水),氧化反应持续进行,香气物质转化形成。
3. 交替进行:
做青过程通常反复进行6-10次,历时约8-12小时。
原则是“摇动(促进)→ 静置(转化)→ 再摇动(再促进)→ 再静置(再转化)”。
关键变化:
叶态: 由硬挺 → 柔软 → 出现“还阳”现象(叶梗重新挺起)→ “死去活来”(多次反复)。
叶色: 由青绿 → 暗绿 → 黄绿 → 绿叶红镶边(三红七绿)。
香气: 青草气 → 清香 → 花香 → 果香(兰花香、栀子花香、蜜桃香、奶油香等逐渐显现并浓郁)。
内含物: 多酚类氧化聚合,苦涩味降低,醇和度增加;芳香物质种类和含量剧增。
4. 技术要求: “看青做青,看天做青”。摇青的力度、次数、时间以及静置时间的长短,完全依靠制茶师傅根据鲜叶品种、嫩度、萎凋程度、当时的温湿度甚至天气变化(如气压)来综合判断和灵活调整。没有固定公式,全凭经验和感觉。

四、 杀青(炒青)

1. 目的: 利用高温迅速破坏酶的活性,终止发酵(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);进一步散失水分,使叶片变软,便于揉捻;去除青气,发展茶香。
2. 方式:
手工杀青: 传统方法,在斜锅(温度约200-260℃)中用双手快速翻炒。
滚筒杀青机: 现代主流,温度约220-280℃。
3. 要求: 高温、快速、均匀。达到“熟而不焦,黄而不红”的状态。叶色转暗绿,叶质柔软粘手,青气消失,茶香显露。失水率约15%-20%。

五、 揉捻

1. 目的: 破坏部分叶细胞组织,使茶汁外溢附着于叶表,冲泡时易溶于水;初步塑造条索形状。
2. 方式:
手工揉捻: 在揉茶簾上进行,手法类似揉面,有团揉、推揉等。
揉捻机揉捻: 现代普遍使用。根据茶叶量和老嫩度调整压力和时间。
3. 要求: 掌握“热揉、重压、短时、快揉”的原则。形成紧结、弯曲的条索,初步出现“蜻蜓头”、“蛙皮状”。揉出茶汁,叶表有湿润感。

六、 初烘(走水焙/毛火)

1. 目的: 快速蒸发揉捻叶中的大量水分(降至约30%-40%),防止红变(过度氧化);初步定型;进一步钝化残余酶活性;发展香气。
2. 方式: 在烘焙笼或烘干机上进行。温度较高(约110-130℃),时间较短(约10-15分钟),需快速翻动使受热均匀。
3. 程度: 茶条不粘手,约六、七成干。

七、 拣剔

1. 目的: 剔除初烘后茶叶中的黄片、老叶、茶梗、碎片以及非茶类夹杂物,保证净度,利于后续精制烘焙。
2. 方式: 传统手工拣剔,费时费力。现代也有结合色选机辅助。

八、 复焙(足火/吃火)

这是形成武夷岩茶独特“岩韵”和“炭火香”的关键工序。

1. 目的: 进一步降低水分含量(至5%-7%以下),固定品质,利于保存;发展、提升和纯化香气(形成焦糖香、果香、炭火香等);促进滋味醇和、去除苦涩;塑造岩茶“岩骨”的厚重感。
2. 方式(以传统炭焙为佳):
打焙: 在焙窟中生好炭火,覆上炭灰控制温度。
盖灰: 用细灰盖住炭火,使温度均匀稳定(根据焙火程度需要,温度从低到高,通常在80-120℃甚至更高)。
上焙: 将茶叶均匀薄摊在焙笼中,置于焙窟上。
翻焙: 需定时(如半小时一次)翻动茶叶,确保受热均匀。焙火时间长,中火约需6-8小时,足火甚至需要10小时以上,乃至更长时间的“炖火”(低温慢焙)。
3. 程度与火功: 根据市场需求和茶叶特性,分为轻火、中火、足火、高火。足火以上的岩茶条索乌褐油润(俗称“蛤蟆背”),香气浓郁沉稳(焦糖香、炭火香明显),滋味醇厚饱满,耐泡度高,且更耐储存。
4. 技术要求: 对火候(温度)、时间、翻动频率的把握要求极高。“文火慢炖”是精髓,急火、猛火易导致外焦内生,香气浮、滋味燥。

九、 匀堆(拼配)与包装

1. 匀堆(拼配):
对于商品茶(尤其是大红袍),常将不同品种、不同山场、不同批次但品质相近的茶叶按一定比例进行拼配,以达到稳定品质、丰富口感、平衡香气、形成独特风格的目的。“大红袍”商品茶基本都是拼配而成。
单品种茶(如纯种肉桂、水仙)或名丛也可能直接匀堆(同一批次的混合均匀)。
2. 包装: 焙火完成、冷却后的茶叶,需及时密封包装(常用锡罐、铝箔袋、铁罐等),置于阴凉干燥处存放,避免吸湿返青和串味。

总结关键点与难点

做青是灵魂: 决定香气类型和滋味基础,“看青做青,看天做青”是核心技艺。
焙火定风格: 尤其是传统炭焙工艺,对形成“岩骨花香”、“岩韵”至关重要,火功高低直接影响最终风味和市场定位。“文火慢炖”是精髓。
品种与山场是基础: 不同品种(如肉桂的辛锐、水仙的醇厚)和不同山场环境(正岩、半岩、洲茶)赋予了原料不同的特质。
全程耗时久、要求高: 从采摘到成品,传统工艺往往需要2个月左右(特别是多次炭焙),且每个环节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精准把控。
传统与现代并存: 现代生产在萎凋、杀青、揉捻、初烘等环节多使用机械设备提高效率,但在核心的做青和足火烘焙环节,尤其是高端茶,传统的手工或半手工方式(如手工摇青、炭焙)仍是品质的保证。

武夷岩茶的魅力,正在于其复杂多变的工艺赋予茶叶的无限可能性和深厚底蕴。一杯好的岩茶,是天地人(山场、品种、工艺)完美结合的结晶。

赞(0) 打赏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武夷山特产 »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

武夷山特产 更天然 更实惠

联系我们联系我们